新聞中心
聯系我們
鄭州關氏易筋洗髓功
聯系人:關老師
手機:13141111922
郵箱:dawenchuang@163.com
地址:河南省鄭州市管城回族區文德路32號國香茶城5號樓315
瀏覽次數: 5819 發布日期: 2021-05-29 14:15:18
返回列表2011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簡稱“《非遺法》”)正式頒布實施?!斗沁z法》明確了“一個目標”: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強調了“兩大原則”:一是保護目標上,“應當注重其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倍沁z產使用上,“應當尊重其形式和內涵。禁止以歪曲、貶損等方式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span>
今年是《非遺法》頒布實施的第10年。10年來,非遺保護傳承工作蓬勃發展,在相關部門主導以及院校、企業、新聞媒體、行業協會等力量的通力合作和全社會積極參與下,我國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不斷深入、法律法規體系逐步健全、保護傳承機制有效運行、活化實踐日趨豐富。同時,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也面臨不少困難,知識產權、IP授權、傳承人老齡化、非遺產品同質化等問題一直是業內關注的問題。
《非遺法》頒布實施10年以來,對非遺的保護和傳承起到了哪些促進作用?對提升非遺工作者的法律意識、法學理論素養,增強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具有哪些積極作用?還存在哪些薄弱環節?本版從專家、企業、傳承人的視角出發,探討10年法治化管理下,我國非遺保護傳承事業發展的現狀。
一、專家研判
保護遺產要建立“成對”理念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苑利
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正式啟動是從2003年開始的。在沒有相關國家級法律法規的背景下,我們在開展調研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說起廟會,人們有的說它封建,有的說它迷信。但隨著《非遺法》的頒布和來自國家層面對民間優秀文化的認可,人們認識到這不是迷信。譬如關公廟會弘揚誠信、包公廟會弘揚法制、岳飛廟會弘揚愛國、觀音廟會弘揚友善,這與當代中國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遙相呼應,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優秀傳統。由此不難看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不是“無源之水”,也不是“無本之木”,它們深深根植于傳統,于是,我們的文化自信才有了深厚的基礎。
在《非遺法》的加持下,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已經從物質文化遺產拓展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即從對物的保護上升到對人的保護,從對物件的保護過渡到對物件制作技藝的保護。對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成對”保護已經成為共識。這種共識有效地阻止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斷流。
但在《非遺法》的實施過程中,依然存在不少問題。首先是混淆非遺概念的問題。有人誤將剛創造出來的“現產”當成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誤將被改編、改造過的,甚至被西化、被娛樂化的東西當成遺產。其次是保護理念的問題?!斗沁z法》重點強調了“原真性”保護原則。所謂“原真性”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原汁原味”,目的是確保每個項目的真實。如果經過我們的保護已經不再是原來的東西,保護也就失去了其應有的歷史價值。所以,作為非遺“二傳手”的傳承人,他們的任務只有兩個:一是將祖先的知識與技藝原汁原味地繼承下來,二是將祖先的知識與技藝原汁原味地傳承下去。傳承人的底線就是不能傳遞“假情報”?;顟B傳承是非遺的最大特點,但活態傳承的本義并不是讓非遺改變,而是讓非遺通過一個個泥人的制作、一首首山歌的演唱以活態的形式傳承下去?;顟B傳承理念的提出也是在告誡人們要禮敬傳統,而不是對傳承人所傳文明隨意改造,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非遺的“原真性”。再次是傳承人選取問題。要嚴把傳承人“入口關”,并將那些偽傳承人及早“踢”出傳承隊伍,不能因為他們影響有序傳承。最后是一些地方政府過度干預現象。要按《非遺法》要求為傳承人的傳承創造必要條件,而不能讓政府取代傳承人,將“真遺產”變成“偽遺產”。
隨著非遺保護理念的不斷深入,未來修訂《非遺法》時還會涉及到知識產權等一系列問題。從理論上講,真正的非遺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共同遺產,而不是留給某個人的私人遺產,這一點與文創產品不同。但從傳承規律上講,其知識產權的界定比較復雜,比如一些以家族為傳承線的項目,其本身就有不外傳的規定;比如經過再次創作的具體作品,因為作品中表現出了獨特的個性,創作者應該擁有知識產權,如傳承者翻唱的非遺民歌具有個人聲音。
要重視高素質與專業型應用人才培養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蕭放
《非遺法》的頒布對非遺保護、傳承、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它以國家立法的形式對非遺進行保護、傳承,明確了保護與弘揚非遺的社會責任,這對非遺保護、傳承提供了有效的法治保障。近10年來,我持續參與非遺調查工作,見證了非遺傳承和保護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的過程。目前,我國非遺建立了4級名錄保護體系和傳承人保護制度、實施了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和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養計劃、推進了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10年來,我國非遺工作實現了保護的制度化、體系化與工作常態化,非遺保護理念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非遺的生產性保護與非遺工坊為鄉村脫貧與鄉村振興提供了助力。
《非遺法》要求在保護、傳承、利用的過程中,要重視非遺的真實性、整體性與傳承性原則。非遺的真實性不是說非遺形態在歷史傳承中的完全一致性,它強調的是非遺服務人民生活需要的基本內涵的真實性。整體性有兩方面的強調,一是非遺事象自身的完整性,如一套祭祀禮儀、一道非遺美食、一種特定藥材炮制技藝等,文化與技藝本身就有自己的完整結構與秩序,不可隨意更改與刪減;二是非遺事象與其存在的生態環境與社會文化環境互動關系的完整性,非遺是自然與歷史社會環境的產物,它的保護除了非遺本身,還需要重視其生存環境的整體保護,比如廟會,除了寺廟空間外,還要維護那些分散在民間的組織,它們是廟會活動的主體,廟會管理者與各廟會組織者之間的常態互動構成了廟會的整體性。傳承性強調的是非遺不是文化遺留物,而是流動的文化,如果脫離了日常生活,非遺就成為“靜態文物”。
《非遺法》還指出,在利用非遺、活化非遺的過程中,應當尊重其形式和內涵。非遺是形成于歷史、傳承于當下的文化,我們不可固化它,不可以“原真性”去限制它的發展與變化。在利用與活化非遺的過程中,我們應當進行符合文化演化規律的延展,需要在對非遺本身進行細致深入了解之后,選擇有利于非遺內涵的保護、傳承、活化方式。
10年來,各地在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時,在人力、財力保障方面有法可依,營造了國內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良好社會環境與制度環境。同時,因為各種原因或條件限制,一些地區對《非遺法》的落實并沒有完全到位。有的不履行非遺保護、傳承義務,有的以活化名義進行過度開發。因此,對于各地施行情況,還需要進一步細化,提出要求,在相關法律法規中有所體現。
另外,隨著非遺保護工作的持續深入,社會的發展對非遺保護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大批具有專業素養與學識的人才加入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的隊伍,而我國高校目前沒有專門設立相關學科,這是人才培養的瓶頸,對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來說,培養高素質與專業型應用人才迫在眉睫。
二、企業視角
法治化管理為非遺市場提供更好保障
江蘇華藝扎染集團企管中心總經理 葛坤鋒
《非遺法》的頒布實施給成立于1979年的江蘇華藝扎染集團(簡稱“華藝”)的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堅定了華藝非遺產業發展的戰略信心?!斗沁z法》從法律角度保護了原生態手工技藝,對提高公眾保護非遺的認知度和自覺性具有重要意義,大眾由此開始認識非遺、愛上非遺,營造了“非遺熱”氛圍,給企業市場拓展帶來了無限空間。
在《非遺法》“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引下,華藝秉承“非遺時尚、中國華藝”戰略定位,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汲取中國傳統染、織、繡紡織類非遺精華,將產品視覺差別化創意、面料藝術再造與時尚跨界創新成果充分應用,形成了非遺創新與基礎研發、時尚設計、數碼技術等融合發展的非遺傳承與市場運作體系。
做大、做強、做優非遺產業一直是華藝的工作重心。近年來,在《非遺法》營造的良好市場氛圍下,華藝運用現代企業管理思想和科技手段,先后引進ERP系統和3D設計軟件、遠程數字化對色與數控測配色系統、數控吊染機等設備,不斷提高非遺技藝標準,實現了規?;?、品質化。
《非遺法》“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華藝積極參與非遺保護、傳承活動。近年來,華藝先后與南京金陵科技學院、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成立非遺研究中心,組織院校教師到企業開展“紡織非遺傳承與服飾藝術設計”培訓班,接待高校師生現場參觀扎染過程、體驗扎染技藝,配合地方政府走進中小學、社區等開展扎染非遺體驗和講座等活動。
在政府的指導和支持下,華藝的“江蘇省鄉土人才大師工作室”被評為“南通扎染技藝傳承基地”,讓企業和非遺工作者備受鼓舞,調動了更多人參與非遺保護、傳承、傳播的積極性。
企業推動非遺“出圈”
中傳云巢(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CEO 李媛媛
《非遺法》為從事非遺保護、傳承、傳播的企業指明了方向?;凇斗沁z法》第三十七條“國家鼓勵和支持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特殊優勢,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開發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中傳云巢(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簡稱“中傳云巢”)以提供非遺領域的文化服務為核心業務,成立以來,跟各地文化和旅游系統、企業、非遺傳承人合作,在非遺展覽展示、產品開發、品牌打造等方面取得了成果。
近年來,中傳云巢與國家圖書館、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學院等達成長期合作,不斷探索打造聚審美再造、功能重構、設計轉化、品牌跨界、IP打造為一體的策展項目,為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等20余個省區市提供了策展服務,截至目前,有50余個非遺展覽在四川成都國際非遺節、博鰲國際旅游展等展會上展出。
為更好地活化利用非遺資源,近年來,中傳云巢組織成立“非遺傳二代”平臺,助力新時代、新使命下的非遺傳承、創新。依托該平臺,我們促進了國內非遺技藝與來自法國、日本等優秀設計師的跨界合作,為非遺技藝的傳承、傳播找到更多載體和路徑,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
今年春季,中傳云巢在北京王府中環為市民提供了豐富的非遺體驗活動;“五一”假期落地北京王府井東方新天地的“故宮以東 城市盲盒”城市國潮互動樂園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為促進“文+商+旅”融合發展貢獻了企業力量。
得益于《非遺法》,公司在開展相關業務時,不同程度地享受到相關部門的政策、資金支持和稅收減免優惠。
未來,中傳云巢將繼續以傳承非遺為工作重心,為業界提供更多推動非遺“出圈”的服務和平臺。同時,為非遺創新、跨界等人才缺失作出企業貢獻,也希望人才培養能在后續相關非遺法律法規中有所體現。
三、傳承人心聲
以法治化視角培養后繼人才
國家級非遺項目蘇繡(無錫精微繡)代表性傳承人 趙紅育
《非遺法》實施以后,我在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時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關心和支持。我開展傳承工作所用的150多平方米的趙紅育刺繡大師工作室由江蘇無錫文旅集團下屬單位錫惠名勝管理處提供。工作室2014年獲國家級非遺扶持資金20萬元、2017年獲國家級非遺扶持資金30萬元、2020年獲國家級非遺扶持資金15萬元、2018年獲無錫市政府扶持資金50萬元。我個人每年獲國家級傳承人補助資金2萬元。
從2020年開始,無錫市人社局委托工作室開展鄉土人才技藝技能刺繡培訓班,培訓班每期6天,培訓學員20位,2020年共開辦3期,培訓學員62位。2021年準備開辦2期,一期初級班,一期中級班。
《非遺法》要求傳承人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傳承活動需要人才。在我培養的專職從事刺繡的年輕人中,有3位獲得了高級工藝美術師職稱、2位獲得了工藝美術師職稱、3位被評為市級非遺傳承人、2位被評為“江蘇省三帶能手”、3位被評為“江蘇省三帶新秀”。
我帶領徒弟積極參加各類展覽、比賽活動,為無錫精微繡爭取更多“露面”的機會。我的作品多次入選“現代中國工藝美術雙年展”、2019年作品《絲綢之路》應邀參加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工藝美術成果邀請展”并被收藏。我還帶領他們開展各類傳播活動,將無錫精微繡送進學校、送到社區,為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打好人才和群眾基礎。
2015年,我們開始探索無錫精微繡的跨界合作,跟飛亞達合作的雙面精微繡系列腕表在2016年巴塞爾國家鐘表展上得到國際媒體的廣泛報道和相關專家的認可。我們還開發了手包、絲巾等一系列文創產品。
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是一項復雜、龐大的工作,需要社會各界給予更多關注,在資金、場地上進一步提供保障,同時也要對傳承人進行嚴格的考核,保證其帶徒授藝規范有序,以法治化視角培養后繼人才。
為保持文化的多樣性貢獻力量
國家級非遺項目土家族織錦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劉代娥
我11歲便跟隨祖母學織土家錦,在40多年的織錦生涯中,我收集、整理了220種傳統紋樣,將土家織錦中各流派、風格、技法等精髓融會貫通,掌握了100多種土家織錦傳統圖案及其織造技藝。
2007年,我有幸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土家族織錦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那幾年,非遺的立法調研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各地高度重視非遺的保護、傳承工作。2010年,當地政府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苗兒灘鎮撈車河村提供了5間廠房給我,我便建立了土家織錦傳習所。2011年,《非遺法》頒布正式實施,非遺工作者受到了極大鼓舞。
《非遺法》明確,傳承人有“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后繼人才”的義務,作為國家級傳承人,把土家織錦的傳統技藝傳下去是我的責任和義務。我常年在土家織錦傳習所開展傳習工作,每年免費舉辦培訓班30期,共培訓了千余人。
除了場地和費用的支持,《非遺法》還讓非遺技藝得到了廣泛傳播。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我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不斷創新土家織錦工藝、拓展土家織錦用途,先后創新織造了《凌宇先生》《藏女娜么塔》《鳳凰漢子》等作品,不僅填補土家織錦中沒有具象人物錦的歷史空白,還將土家織錦發揚光大,讓更多人認識到它的價值和魅力。
同時,作為非遺工作者,應該了解并熟知《非遺法》的各項條款,這樣才能做好本職工作。對此,在當地非遺中心的領導下,我們年年舉辦非遺法治化培訓工作、月月提交小結和心得體會,形成“保護非遺人人有責”的良好社會氛圍。
2019年9月27日,我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這是對我多年來在繼承中求創新,以非遺為載體增強民族的榮譽感和歸屬感,促進民族團結等方面取得成績的認可。我將加強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繼續以非遺工作者的高度社會責任感在非遺技藝的傳承、傳播工作中講述土家族故事,為保持文化的多樣性貢獻自己的力量。
[相關推薦]
《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讓非遺得到保護
2021-08-28 13:55:24《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實施十周年 ——有法可依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工作進入新時代
2021-05-29 14:15:18